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中央新增5000亿政府债务额度给地方政府,有何深意?

近日,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的消息引发关注,而在此之前,一项“真金白银”的举措亦值得注意: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,在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,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。其中,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,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。

近日,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的消息引发关注,而在此之前,一项“真金白银”的举措亦值得注意: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,在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,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。其中,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,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。

前三季度的经济答卷已经交出,为何要在此时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?这又将给地方、国民经济带来哪些影响?带着这些问题,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。

中央新增5000亿政府债务额度给地方政府,有何深意?

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。据财政部官网

地方政府债余额未超过全国人大设置的“天花板”

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,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,也就相当于给地方政府债务设置了“天花板”,进而控制债务规模、防范风险。

具体来看,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。经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,202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579874.3亿元。截至2025年9月末,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536995亿元。换言之,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仍小于年初全国人大给定的限额。

“这就相当于,在没超过全国人大给定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,又拿出了5000亿元借债的额度,让地方能够通过发新债来获取资金,进而补充地方财力、缓解财政压力、扩大投资等。”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说。

同时,温来成分析认为,这也和前三季度的经济情况尤其是投资情况相关。前三季度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371535亿元,同比下降0.5%,其中,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.1%。温来成说:“从这个角度来看,增发地方债可以增加投资,有助于完成全年的经济目标,也能给民间投资带来一些好的项目。”
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也持有类似观点,他表示,目前地方政府在化债和投资项目方面均出现一定压力,通过新增5000亿元的地方债,叠加此前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,可以达到补缺口的目的。

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,现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有效需求相对不足,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、适时加力,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。注资地方债限额之内,安排5000亿元的新增地方债,有助于更好满足年底市场对政府债券的投资需求,更好发挥政府债务工具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调节作用,为“十四五”圆满收官和“十五五”平稳开局奠定扎实基础。

展开全文

新增2000亿专项债,给部分省份的投资项目开“加速器”

如何理解这5000亿元的含金量?

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汪冲给出了一组数据:5000亿元约占今年前1—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约1.3%(371535亿元),他认为这5000亿元的地方债额度属增量型举措而非总量刺激型举措。

汪冲表示,新增5000亿元的地方债,对投资端的边际拉动较为明确,有助于对冲今年基建、服务类投资的疲弱段落,但要显著修复消费与民间投资,仍需配套消费政策、民企预期改善与更强的就业支撑。对地方财政压力,可缓一时之急,如缓解配套资金缺口、项目回款周转等,但土地出让收入偏弱、刚性支出上升等结构性矛盾仍在,目前还需要配套其他政策工具进行缓解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5000亿元中,中央还安排了2000亿元作为专项债,即“专款专用”。

汪冲就此谈道,这2000亿元是单列给部分省份的新增额度,等于给这些地区的项目开“绿色通道”,明确要求“加快发行、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”。也就是钱更快、更准地投到能落地见效的项目上,给能“挑大梁”的省份开了投资“加速器”。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督导、压实进度,强调把投资从“纸面审批”转成“工地开工”,这能在短期稳增长、稳就业上迅速见到成效。至于效果有多大,关键还在项目选择与落地质量,好项目带动强、现金流稳,压力可控;反之则撬动效果将打折。

对于地方如何用好这笔钱,汪冲建议,优先选择手续完备、成熟度高、能在年内或季度内开工的项目。前期做好财政承受力评估、项目现金流测算、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,设置明确的绩效目标,避免形象工程与低利用率项目。同时,守住偿债底线,防止借新还旧形成新的偿债风险。

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冰鸟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00a6.cn/12136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